充分挖掘岗位需求信息。聚焦家政服务、康养、建筑、幼儿教育、批发零售、制造、快递物流、物业服务、餐饮服务、电子信息等用工规模大、适合劳动力就业的行业领域,依托河北省就业“一库一平台”(即全省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和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市场网等招聘平台,实时采集500家以上京津企业招聘信息,建立并动态更新每年不少于2.6万个岗位清单。
动态更新劳动力供给台账。依托河北省就业“一库一平台”,自下而上建立灵活就业农村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个分台账,做实不少于3万人的劳动力供给总台账。依托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管理子系统,建立灵活就业农村劳动力市、县(区)两级台账。依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管理子系统和失业登记管理子系统,分别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人员市、县(区)两级台账,提供“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见习或培训),及时摸清就业需求和帮扶状态,动态更新台账信息。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招聘服务。持续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百日千万专项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发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就业服务驿站的辐射作用,及时发布京津用人企业招聘计划;在秦皇岛人力资源市场网建立京津劳务市场专区,依托秦皇岛人才快手直播、秦皇快聘等开展京津劳务直播带岗。驻秦高校与京津企业建成2个以上实习基地,每年举办行业性、专业化、跨区域高校毕业生招聘会10场以上,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京津就业。
积极深化劳务协作。深化与联合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怀柔区、大兴区等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劳务协作关系,签订区域间劳务协作框架协议,推进区域间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我市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发布京津省际劳务协作岗位信息,争取每年联合京津相关地区举办1至2场线上线下劳务输出对接活动。争取到2026年6月,每个县区与京津地区至少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用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组织定向式、订单式劳务输出。